防地質災害北斗為平安中國貢獻力量 |
| 時間:2023-8-7【打印此頁】 【返回】 |
|
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地質災害點廣泛,隱蔽性、復雜性、突發性、時空不確定性和動態變化強,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由于地處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交匯處,地震頻率高、強度高、分布廣,造成山體破壞、巖體破碎、地質環境惡化,造成大量次生地質災害,如坍塌、滑坡、泥石流等。同時,由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國極端強降雨、局部集中降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汛期主降雨帶范圍發生變化,地質災害的動態變化和時空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人類工程活動的增加也加劇了地質災害的風險。47年前7月28日,唐山發生7.8級強烈地震,造成24.2萬人死亡,16萬人重傷。百年工業城市瞬間被夷為平地,地質災害的強大破壞震驚了人們。如今,各種地質災害對人類社會的破壞仍時有發生。為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加強各級政府對地質災害突發事件的監測、預警和控制,迫切需要實施災害監測和預警信息工程,提高監測、識別和預警能力。 近年來,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呈現出加劇的趨勢,不僅不利于我國經濟建設和發展,而且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國家對地質災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以地質災害風險防治為主線的綜合防治體系,顯著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技術信息能力,充分利用國內衛星、無人機、測繪地理信息和地面調查,提高地質災害隱患動態識別技術水平;綜合利用無線網絡和物聯網技術、GNSS技術、多參數數據集成技術,開發普通智能實時監控預警設備。面對隱蔽性強、突發性強、破壞性強的地質災害,北斗正在回答如何提前預警,防患于未然。地質災害具有災害鏈效應、災害機制復雜等特點。監測和預警是積極應對災害的重要有效手段。科學防災減災的關鍵是實時了解地質災害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變化規律。變形監測仍然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變形監測的核心是監測小位移,高精度監測設備和技術是監測小位移的關鍵。 為了滿足國家對地災防治工作的具體要求,國內研究人員以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為基礎,圍繞“芯片級”高精度監測技術進行了技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旨在建立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技術的全天候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系統,整合北斗短報技術、多傳感器集成網絡技術、物聯網傳感技術、無線通信技術、邊緣解算技術、云計算技術等新興技術,滿足地質災害安全監測各領域用戶的實際需求。結合其他傳感器,地災監測系統不僅可以實現連續實時的表面位移監測,還可以監測降雨量、泥水位、地下水位、土壤含水量、深度位移、土壤壓力、地聲、次聲等其他地災因素,真正實現全天候、全方位的監測。結合其他傳感器,地災監測系統不僅可以實現連續實時的表面位移監測,還可以監測降雨、泥漿水位、地下水位、土壤含水量、深位移、土壤壓力、地聲、次聲等其他地災因素,真正實現全天候、全面的監測。一旦實時監測指標達到預警值,系統就可以觸發報警,實現分級響應和快速聯動,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防止災害和減少災害。通過解決方案的實施和部署,可以實現一次安裝、連續監控和遠程運行維護,克服復雜氣象環境、偏遠項目現場和交通限制的影響,有效節省勞動力、時間、差旅車輛和監測設備的成本。 |